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动态 > 媒体报道
【温州日报2013/08/13】“钥匙孔”内完成一台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又有新微创疗法

发布时间:2013/8/21 本文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布 编辑:温州日报 浏览:7544

上周三下午,本报记者探访温医附二院——

钥匙孔内完成一台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有新微创疗法

图:整个手术在直径仅为6毫米的孔镜内完成,被称为钥匙孔内的手术。

本报记者 缪小霞

伴随四年的腰臀部和下肢疼痛,在不到1小时内,突然消除了,身上留下的伤口仅6毫米大小。这是苍南患者黄先生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后的第一感觉。也是该创新疗法自去年底在温医附二院推行以来,逐渐被患者接受的一大特点。因整个手术在一根直径6毫米的孔镜内完成,故被誉为钥匙孔内的手术,创伤较小。

生活、工作的压力,日常作息不够规律,加上缺乏适当运动,如今,腰腿痛成了常见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发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国内统计其发病率约为18%。而对付该病的治疗方式也较多,从服药、针灸、牵引、中医推拿等保守治疗,到后背开刀的外科手术,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微创疗法也层出不穷。去年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推行的侧路椎间孔镜微创疗法,成为浙南首创,至今已有百余患者成功接受该手术。

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四年之久的黄先生,经过吃药、中医推拿、牵引等保守治疗后,病情反复,腰腿部疼痛已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患者对外科手术充满恐惧,病情也因此拖延。如果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建议及时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可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该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许峰说,得知侧路微创椎间孔镜只需开个6毫米大小的小口,就能治疗他的病痛,这位患者答应治疗。

尽管被认为是极其简单的一个小手术,却需动用数十件器械。上周三下午,记者在手术室看到,手术台旁摆放着一整套长短粗细不一的器械,多达38件,专门由德国引进。借助X射线的定位,主刀医生许峰先在患者右腰部位打入穿刺针,然后通过专用套管逐级扩张。经过6级扩张后,最大的一根管孔直径为6毫米,这意味着经皮外到病变组织的道路已经准确打通。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环节了,摘除病变组织。许峰说,在这个管孔内,要放入一根椎间孔镜,这不仅起到明视作用,还有20倍的放大效果。通过图像输出,突出部位病变组织一目了然,使摘除工作更彻底,也避免伤及无辜

手术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奇妙的一幕:一种名叫亚甲蓝的药水被注入病变的椎间盘组织内,患者病变突出部位的部分纤维、髓核染成了蓝色。许峰说,这些蓝色的组织就是手术中需要清除的东西。于是,在孔镜输出的影像中,蓝色的病变组织,像泡沫一样淡黄色的脂肪及神经、韧带等都看得一清二楚。因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一边和医生聊天,一边观看内镜摄像头实拍的手术过程。真的感到轻松了许多。当病变组织逐渐被清理干净后,黄先生被压迫多年的神经恢复了弹性,腰腿疼痛感也相应消失。为进一步确认神经组织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现场医护人员特地示意黄先生做抬腿动作,果然,影像中,我们看到那根神经准确地作出反应,这是手术成功的标志性信号。整个过程,花了不到1个小时。

这个手术还有个特点是,术后只需卧床3小时便可下床活动。由于手术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平均3—6周即可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许峰介绍,传统的后背开刀由于咬除椎板,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或由于螺钉、钢板固定骨块的需要,术后需卧床3—4周,恢复周期长达3—6个月。然而,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严重椎间孔狭窄、骨质增生严重或腰椎不稳的患者,不适合接受这一手术。

 

本文摘自:温州日报 2013/08/13 14

原文链接:http://wzrb.66wz.com/html/2013-08/13/content_1494520.htm

首 页| 医院概况| 科室风采| 医疗服务| 大众健康| 医院动态| 信息公开| 科研教学| 党建风采| 员工版区| 医院邮箱
Copyright © 2014 wzhealth.com All Rights Resevered.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