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7/30 本文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布 编辑:温州晚报 浏览:6491
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
在发热大量出汗时,一定要及时补充充足的水分,多喝水不仅有助于退热,而且能减少肾功能损害的可能
张海邻
近来微博和微信上有则关于儿童用药安全的帖子流传甚广,涉及到退热药物的安全性等,这些都是年轻父母非常关心的问题,引起关注也理所当然。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客观甚至不正确的内容,其中有些描述会让人觉得儿科医生不仅“无德”而且“无知”,作为一个临床一线的儿科大夫,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以免以讹传讹,误导众多家长。
首先谈谈发热,目前正值酷暑,室内外温差较大,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不成熟,极易引起发热。家长要明白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因此适度的发热是有利的。因此,对于儿童发热的处理,首先要评估引起发热的可能原因,如果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而且孩子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状态、饮食影响不大,可以先观察。尽量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脱掉过多的衣物、温水拭浴、用退热贴等,同时保持家中的空气流通、多喝水。
但发热也存在有害的一面,如发热可产生头痛、肌肉疼痛、厌食及全身不适,部分发热还可加剧炎症反应。病情重或患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热可增加氧耗量和心输出量,并可加重病情,5岁以下小儿有引起热性惊厥的危险等等。因此,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者,为改善患儿身体舒适度,避免体温过度升高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及时采取药物降温。
通常来说,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儿童常用退热剂,其中前者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的儿童退热药,后者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用于儿童退热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但只能用于6月以上的儿童。其他药物如阿司匹林、尼美苏利、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均不被推荐。
网上热传的帖子对布洛芬(国内常用制剂为“美林、臣功再欣”等)的危害过于扩大,是不合适的。必须承认,任何药物都可能有不良反应,布洛芬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轻度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胃肠道溃疡及出血等,其他报道的极为罕见的包括过敏、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等。帖子中提到的出现肾功能衰竭的可能确实存在,但发生极少,且有一个前提,就是在血容量不足时本身肾功能就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因为脱水且液体得不到及时补充,布洛芬可能会加重肾功能的损害。因此,在发热大量出汗时候,一定要及时补充充足的水分,多喝水不仅有助于退热,而且能减少肾功能损害的可能。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小儿百服宁等)解热镇痛安全,与布洛芬相比无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更少,但相对退热效果也弱一些。对严重持续性高热也可以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先用布洛芬10mg/kg,4小时后对乙酰氨基酚15mg/kg。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强调:一是部分药物品牌不同、商品名不同但药物主要成分相同,如臣功再欣和美林的主要成分均为布洛芬,而许多“感冒药”如金卡诺、小快客、护彤、三九小儿感冒灵中都含对乙酰氨基酚,混合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要避免;二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用药间隔,切忌为了增加退热效果而盲目增加用药剂量;三是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应饭后服用,不宜空腹给药。服时应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以利于排汗降温,防止发生虚脱。
就医生而言,给药时都会尽量考虑到药物对疾病、机体的影响,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不提倡因噎废食的做法,也反对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说法。目前国内关于退热的处理完全是和国外接轨的,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上国外的网站查询相关资料:http://www.parents.com/health/fever/fever-fears-a-guide-for-treating-fever-in-children/
(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本文摘自:温州都市报 2013/07/22 10版
原文链接:http://wzwb.66wz.com/html/2013-07/22/content_1481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