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15 本文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布 编辑:王军 浏览:7718
癌症免疫治疗的发展增强了我们战胜癌症的信心,一些专家也开始提出通过免疫治疗以及联合治疗“最终战胜癌症”的口号。
无可否认,最新的免疫治疗给很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不少癌症患者,大多是其他治疗方法失效的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完全应答”,并达到临床治愈,这在癌症治疗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想知道:人类到底能不能最终战胜癌症?因为近百年来,曾经有好几次,我们都认为已经非常接近战胜癌症了
放射狂的幻灭
1896年,年轻的美国医生Emil Herman Grubbe第一次采用X射线给一位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从而与其他同时代的其他先驱者一起开创了延续至今的癌症放疗技术。当时,在最初一些放疗成功的鼓舞下,整个医疗界充满了对通过放疗治愈癌症的希望。很多人认为人类已经接近了治愈癌症。当时医界对放疗疯狂追捧,被历史上称为“Radiomanic”(放射狂)。
但是很快,研究发现放疗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且放疗本身也可能增加致癌风险。Grubbe医生自己在经历了近百次癌症手术后,也最终死于放射线所致的癌症。
化疗、单抗与靶向药远非终点
几乎在同时,通过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美国医生Sydney Farber开始使用一种叶酸类似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叶酸“拮抗剂”来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瘤(ALL)。1948年,Farber医生报告了第一例通过化疗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瘤的结果,从而打破了业界认为ALL“不可治愈”的魔咒。很快,叶酸拮抗剂被用来治疗其他实体瘤也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一成功开创了癌症的化疗时代。
在Farber医生和其他社会名流的鼓动下,美国政府极大地提高了对癌症治疗研究的投入,并在1971年通过了“美国国家抗癌法”(“The National Cancer Act”)。在一个由18人组成的“国家抗癌顾问委员会”给美国参议院的报告中这样叙述:“癌症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他们已经非常接近于达到对癌症细胞的基本认识。”这句话可以说很好地描述了当时医疗界对战胜癌症的信心。
这个报告发表在上世纪1971年,至今已有40多年。在这40多年里,癌症研究以及抗癌新药的研发,尤其基于癌症基因学开发的单抗和靶向药物,确实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以美国为例,1975年,在宣布对癌症开战时,美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5%,而今天是90%,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则从75%提高到100%。但同时,肺癌5年存活率则仅仅从13%提高到18%。
这样看来,我们离“战胜癌症”的目标绝不是像1971年那份报告里做说的“非常接近”,而是相当遥远。
免疫治疗的战绩还不够
“免疫治疗”热潮,又一次让很多人燃起战胜癌症的希望。这样的希望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首先,免疫治疗让我们认识到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机体(主要是免疫系统)和各种致癌因素进行“拔河”的过程。而要治愈癌症,关键是“内因”。也就是“抗癌还须本身硬”的道理。
同时,免疫治疗已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率,而不仅仅是“无进展生存期”。让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过各种癌症治疗方法的联合使用,很多患者可以在今后被彻底治愈。
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已经接近于“战胜癌症”。要战胜癌症,一个最重要方面是预防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统计,癌症发病率在近4~5年间上升11%,并有可能在今后20年增加75%。而这些新患者中,大约一半可能来自中国。
除了各种已知的外部因素,我们对于自身免疫系统的抗癌机制了解甚少是个重要原因。
如果能够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再加上各种癌症治疗手段的发展,人类很可能成功地把“癌症”转化为一种“可防”、“可治”或“可控”的疾病,那么到那一天,我们也许可以说,我们已经战胜了癌症。